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明以来,经历了近百年时间的演变改进,凭借着自身猛烈的直射火力和超强的越野能力、防御力,已经成为现代陆地战的主要武器。
作为“陆地霸主”,世界各国对于坦克不断细化,从早期的炮塔式侦察坦克到中期的重型突击坦克,再到现代的综合型主战坦克,它们在陆地上的功能越来越完善,以往灵活性差、死角范围大等多种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
德国虎式坦克和苏联T-34坦克都是发展中期的成果,但两者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。
虎式坦克
虎式坦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由德国的一家军火公司研制出来的。
1935年,德国陆军武器局向亨舍尔父子公司提出了研制新型坦克的订单,要求必须要有厚重的装甲防护,因为当时德军中服役的坦克装甲厚度只有30毫米,而英国坦克的装甲厚度居然达到了惊人的60毫米,这是不小的差距,要想在战争中取得陆地优势,就必须研制新型的重型坦克。
展开剩余74%这家公司没有辜负军方的期望,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他们想要的坦克。
它的自身重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6吨,全长8.45米、高2.86米、宽3.7米,配备了7.92MG34机枪、88mmKwK36L/56坦克炮和高爆榴弹发射器,再搭配上80毫米的镍铬锰轧制钢板,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,凡是见识过它威力的人都称其为“驯虎者。”
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,那就是自身重量太大,机动性能大打折扣,虽然采用的是迈巴赫12缸、700马力的发动机,但平均下来只有12马力/吨。
虎式坦克在列宁格勒和诺曼底战场上均获得出场机会。在1942年的列宁格勒战役中,虎式坦克迎来了它的战场首秀,但成绩却只能用“惨”字来形容。
它庞大的身躯在平地上还能发挥威力,但一到了丘陵地带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铁盒子,在那场战斗中一半多的虎式坦克因为不适应地形而罢工,待在坑洼地里动弹不得,最后只能接受被苏联军队缴获的后果。
而到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场上,它终于大显神威。一辆虎式坦克硬是把25辆敌军重型坦克破坏。
不过诺曼底战役既是虎式坦克的巅峰,又是它没落的开始,能够威胁它的坦克横空出世,原本的陆地霸主不得不面对停产的窘境。
T-34坦克
T-34坦克是由苏联设计生产的,自身重量为32吨,装甲厚度约为75-90毫米,只配备了一门76.2口径的F-34M火炮,也正是因为如此,才使得它自身的重量大大减轻,虽然用的是500马力的发动机,但时速依然能达到50公里。
T-34坦克广泛被苏联军队装备。第一批出厂的T-34坦克为115辆,被作为实验品投入到芬兰,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战争。
直到1941年,苏联已经生产了1200多辆T-34坦克,分别投用到西部和东部战场。
在1941年6月的格罗德诺战役中,T-34参加战斗,当时德军研制的虎式坦克并未正式服役,所以在战场上一直处于逆风局面,这便是著名的“T-34危机”。
据统计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T-34各型号坦克的生产总数量达到了5万之多,位于苏联坦克产量的榜首,并且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时德军坦克数量的总和。
发布于:天津市